螞蟻-樹二分網絡的空間變異由自下而上的過程驅動
以食物網的觀念為原型,將群落中的物種互作視作生態網絡的想法由來已久。在過去的十多年間,對于生態網絡的研究從對網絡組成和連接的統計描述發展為探討網絡節點和連接隨時間、空間的變異,進而從網絡全局參數和局部參數兩方面探討環境因子和物種特征對網絡結構、組織及穩定性的影響。解釋物種組成和互作關系以及網絡穩定性如何隨時空改變并揭示外在因素(環境因素)和內在因素(物種特征及種間互作)的影響成為生態網絡研究的新趨勢。在此過程中,從網絡構建以及網絡參數分析兩方面均發展出了一系列新的分析思路和方法,成為群落生態學研究的熱點。
版納植物園協同進化研究組王波等研究人員在西雙版納5個樣點的144種樹上采集了83種螞蟻,分別構建了螞蟻-樹二分網絡??傮w來看,群落間螞蟻的物種組成在5個采樣點間差異顯著,這種差異主要是由于黃猄蟻Oecophylla smaragdina和舉腹蟻Crematogaster spp.導致的。螞蟻-樹二分網絡表現出低的連接性、低的生態位重疊以及高的特異性(圖1)。網絡的這些特性可能是由于螞蟻的領域行為和由取食生態位重疊導致的強烈種間競爭造成的。對于螞蟻-植物互作網絡來說,節點數量以及物種連接數的多少與網絡的穩定性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此外,由于植物的豐富度與螞蟻的豐富度呈現顯著的正相關,以及樹棲性螞蟻主要以植物的花外蜜腺、種子、昆蟲和半翅目昆蟲分泌的蜜露為食,作者認為一種自下而上的機制決定了螞蟻-樹二分網絡的組織結構。文中對網絡的比較采用了有放回重抽樣(bootstrap)結合置換檢驗(permutation test)的分析思路,是對網絡數據分析的一種嘗試。
該文章以Spatial variation in ant–tree bipartite networks is driven by a bottom-up process為題發表在英國皇家昆蟲學會期刊Ecological Entomology雜志上。該研究得到了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的資助。另外,研究所采集的螞蟻標本經過顯微拍攝,已匯編進《云南樹棲型螞蟻高清圖鑒》(馬麗濱、柳青、王波主編)一書并正式出版(圖2)。
圖1.西雙版納5個樣地的螞蟻-樹二分網絡。(a)納板河(b)勐侖(c)補蚌(d)勐遠(d)尚勇。每個網絡上半部分的柱形圖表示螞蟻,下半部分為寄主樹木。柱子寬度表示各物種的多度;連線寬度表示互作頻率。物種編碼見文章附件。在西雙版納,黃猄蟻(OSM, Oecophylla smaragdina)是主要的螞蟻,與其互作的樹種也是最多的。
圖2. 云南樹棲型螞蟻高清圖鑒封面。